文艺百科 >中医中药>中药材

佛甲草

《中药大辞典》:佛甲草

药材名称佛甲草

拼音Fó Jiǎ Cǎo

别名火烧草、火焰草(《履巉岩本草》),佛指甲(《纲目》),半支连(《医宗汇编》),狗牙半支、铁指甲(《纲目拾遗》),禾雀舌(《岭南采药录》),禾雀蜊(《广州植物志》),万年草、午时花、小叶刀掀草(《福建民间草药》),金枪药(《江西民间草药》),狗牙瓣、小佛指甲(《贵阳民间药草》),尖叶佛甲草(《浙江民间草药》),枉开口(《本草推陈》),鼠牙半枝莲、猪牙齿(《江西草药》),土三七、养鸡草(《广西中草药》)。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全草。夏、秋季采。

原形态多年生肉质草本,全体无毛。茎纤细倾卧,长10~15厘米,着地部分节节生根。叶3~4片轮生,近无柄,线形至倒披针形,长2~2.5厘米,先端近短尖,基部有短矩。聚伞花序顶生,花黄色,细小;萼5片,无距或有时具假距,线状披针形,长1.5~7毫米,钝头,通常不相等:花瓣5,矩圆形,长4~6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雄蕊10,心皮5个,成熟时分离,长4~5毫米,花柱短。蓇葖果。花期春末夏初。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水湿地及岩石上。或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东南部。

性味甘,寒。

①《本草图经》:"味甘,寒,微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甘淡,寒,无毒。"

③《浙江民间草药》:"味酸,性凉,微毒。"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解毒。治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烫伤,蛇咬伤,黄疸,痢疾。

①《本草图经》:"烂研如膏,以贴汤火疮毒。"

②《纲目拾遗》:"治痈疔,便毒,黄疸,喉癣。"

③《岭南采药录》:"治红、白痢疾,水煎服;捣烂敷疮散毒。"

④《广州植物志》:"捣汁服能退热,止渴,止赤、白痢;作含漱药能消咽喉口舌肿;滴眼能消肿和角膜生斑翳。"

⑤《贵阳民间药草》:"清湿热,解火毒。外敷鸡眼。"

⑥《本草推陈》:"对于各种化脓病发热烦闷,脓毒病(疔疮走黄),毒蛇伤,血中毒,大量鲜草捣汁饮,有急救解毒之功。"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滴眼。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或捣汁。

复方①治喉火:狗牙瓣五钱,捣烂,加蛋清冲开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咽喉肿痛:鲜佛甲草二两。捣绞汁,加米醋少许,开水一大杯冲漱喉,日数次。(《闽东本草》)

③治喉癣:狗牙半支捣汁,加陈京墨磨汁,和匀漱喉,日咽四、五次。(《救生苦海》)

④治乳痈红肿:狗牙瓣、蒲公英、金银花。加甜酒捣烂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无名肿毒:佛甲草加盐捣烂,罨敷患处。(《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天蛇头疼不可忍:半支莲同香槽捣烂,少加食盐,包住患处。(《医宗汇编》)

⑦治诸疖毒,火丹,头面肿胀将危者:铁指甲,少入皮消捣罨之。(《李氏草秘》)

⑧治汤烫火烧:火烧草不以多少,晒干,为细末,每用少许,冷水调敷患处。(《履巉岩本草》)

⑨治蛇咬:佛甲草加项开口捣烂,罨咬伤处。(《浙江民间草药》)

⑩治黄疸:狗牙瓣(生)一两,炖瘦肉四两,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迁延性肝炎:佛甲草一两,当归三钱,红枣十个。水煎服,每日一剂。(《全展选编·传染病》)

⑿治牙疼:铁指甲煅末,擦之。(王安卿《采药志》)

⒀治目赤肿痛而生火翳:鲜狗牙瓣捣汁,加人乳点眼。(《贵阳民间药草》)

⒁治漆疮:鲜狗牙瓣捣烂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佛甲草

药材名称佛甲草

拼音Fó Jiǎ Cǎo

英文名Linear Stonecrop Herb, Herb of Linear Stonecrop

别名火烧草、火焰草、佛指甲、半支连、铁指甲、狗牙半支、龙水草、回生草、禾雀舌、万年草、午时花、金枪药、狗牙瓣、小佛指甲、尖叶佛甲单、枉开口、鼠牙半枝莲、猪牙齿、土三七、养鸡草、关叶小石指甲。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1.《本草图经》: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阳而生,有似马齿苋,细小而长,有花黄色,不结实,四季皆有。采无时。

2.《本草纲目》:佛甲草,二月生苗成丛,高四、五寸,脆茎细叶,柔泽如马齿苋,尖长而小,夏开黄花,经霜则枯,人多栽于石山瓦墙上,呼为佛指甲。《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叶甚大者乃景天,非此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dum lineare Thunb.[S.obtusoklineare Hayata]

采收和储藏:鲜用随采;或夏、秋两季,拔出全株,洗净,放开水中烫一下,捞起,晒干或炕干。

原形态佛甲草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cm。全株无毛。根多分枝,须根状。茎纤细倾卧,着地部分节节生根。叶3-4片轮生,少数对生或互生;近无柄;叶片条形至披针形,质肥厚,长2-2.5cm,宽约2mm,先端钝尖,基部有短距。聚伞花序,顶生,有2-3分枝;花细小,疏生,无梗;萼片5,线状披针形,不等长,长1.5-7mm;花瓣5,黄色,长圆状披针形,长4-6mm,先端急尖,基部渐狭;雄蕊10,2轮,均较花瓣短;鳞片5,宽楔形至四方形,上端截形或微缺;心皮5,开展,长4-6mm。 蓇葖果,成熟时呈五角星状。种子细小,卵圆形,具小乳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山阴湿处或山坡、山谷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阴凉、湿润环境,怕严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沙土较好,过粘或积水的地不宜栽培。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4、5月在选好的土地上作畦,按行株距25cm×25cm栽种。栽时,剪取茎技,长10-15cm,每穴栽3-4根,栽深3-5cm,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由于佛甲草喜阴凉环境,若成畦栽种,畦边可套种1行玉米。

性状性状鉴别 根细小。茎弯曲,长7-12cm,直径约1mm;表面淡褐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的节,偶有残留的不定根。叶轮生,无柄;叶片皱缩卷曲,多脱落,展平后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2cm,宽约lmm。聚伞花序顶生;花小,浅棕色。果为蓇葖果。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全草含金圣草素(chrysoeriol),红车轴草素(pratensein),香豌显甙(orobo-side),香碗豆甙-3'-甲醚(orobo-side-3'-methylether),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及δ-谷甾醇(δ-sitosterol)。

性味甘;淡;寒

归经心;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主咽喉肿痛;目赤肿毒;热毒痈肿;疔疮;丹毒;缠腰火丹;烫火伤;毒蛇咬伤;黄疸;湿热泻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扁平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含漱、点眼。内服:煎汤,9-15g,鲜品20-30g;或捣汁。

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烂研如膏,以贴汤火疮毒。

2.《本草纲目拾遗》:治痈疔,便毒,黄疸,喉癣。

3.《岭南采药录》:治红、白痢疾,水煎服;捣烂敷疮散毒。

4.《广州植物志》:捣汁服能退热,止渴,止赤、白痢;作含漱药能消咽喉口舌肿;滴眼能消肿和角膜生斑翳。

5.《贵阳民间药草》:清湿热,解火毒。外敷鸡眼。

6.《本草推陈》:对于各种化脓病发热烦闷,脓毒病(疔疮走黄),毒蛇伤,血中毒,大量鲜草捣汁饮,有急救解毒之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牡荆油胶丸

    药方名称牡荆油胶丸来源为牡荆油与适量稀释剂经加工制成的胶丸。性状本品为黄棕色透明胶丸,内含淡黄色至橙黄色的油质液体;有特殊的香气。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规格20mg贮藏密封,遮光,置阴凉处。摘录《中国药

  • 达生

    见亟斋居士《达生篇》。达,小羊。羊子易生而无留难,故古人以顺利分娩谓达生。

  • 灸疱

    灸法术语。出《针灸甲乙经》。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致使灸处皮肤引起脓疱,称灸疱。《针灸资生经》引《明堂》曰:“凡着艾的疱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说明灸疱是化脓灸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因灸法不当,火毒伤及皮肤所发之疱,亦称灸疱者,见《刘涓子鬼遗方》

  • 拯阳理劳汤

    《医宗必读》卷六方。原名新定拯阳理劳汤,又名拯阳汤,救阳理痨汤。黄芪(酒炒)、人参各二钱,肉桂(去皮)七分,当归(酒炒)一钱五分,陈皮(去白)、白术(土炒)各一钱,甘草(酒炒)五分,五味子四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劳伤气耗,倦怠懒言,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

  • 莲薏

    见《本草纲目》。为莲子心之别名,详该条。

  • 知柏地黄丸

    药方名称知柏地黄丸处方知母40g黄柏40g 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苦。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

  • 杨则民

    【生卒】:1893~1948【介绍】:一名寄玄。浙江诸暨人。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后因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两次入狱。狱中不禁医书,遂研读中西医籍,即致力于医,悉心研究《内经》、《伤寒论》等,旁及数理、哲学,学识渊博。曾任教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运用辩

  • 红景天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景天药材名称红景天拼音Hón Jn Tin来源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红景天Rhodiola saera (Prain) Fu,以全草入药。9~10月采集,洗净晒干。性味甘、涩,寒。功能主治清肺止咳,止血,止带。用于肺热咳嗽,咯血,白带;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用法用量

  • 斩蛇剑

    见《广东中草药》。为穿心莲之别名,详该条。

  • 肺虚寒证

    指肺气不足所出现的证候。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肺大肠经虚实寒热证治》:“肺寒虚,逆满,上气,咽中闷塞,寒从背起,口中如含冰雪,语无音声,舌本干燥,吐沫,唾血,不能饮食。”《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寒,咳嗽,下利,少气。”可伴见形体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