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郢人燕说》

《郢人燕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寓言故事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注释

1.郢人:楚国人。郢(ying),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明亮

寓言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猜你喜欢

  • 乘黄

    《管子.小匡》:“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日出入》:“訾黄其何不徕下!”东汉.应劭注:“訾黄一名乘黄,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 《管子》中说到天地的大事有: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乘黄是神马,生有龙翼,曾驮黄帝升仙而

  • 宁陵

    在今河南宁陵县东南宁王城。战国魏地,信陵君被封于此。《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前209),周市至魏,“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皆此。 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东南。战国魏地,信陵君被封于此。西汉置为县。

  • 于劲

    【介绍】: 北魏代人,字钟葵。于栗碑孙。有武略,以功位沃野镇将,拜征虏将军。宣武帝纳其女为后,封太原郡公,拜征北将军、定州刺史。 【于劲作品 ==>】 

  • 罗良

    元汀州长汀人,字彦温。顺帝至正间为长汀尉,升福建右丞,兼广东道宣尉司都元帅,特授资政大夫,封晋国公。陈有定据闽,良移书责之。有定怒,攻漳境,良迎战死之。

  • 兀儿

    黑水靺鞨某部首领名。汉籍中有时以此为部名。后唐同光二年(924),兀儿朝后唐,被庄宗册封为怀化中郎将。长兴元年(930),又遣使朝后唐。次年,其部人至登州(今山东蓬莱县)卖马,此后不见于史。该部约分布在今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合流处以东,即清代之兀勒河流域一带。

  • 张绪

    ①南朝齐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思曼。宋时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明帝时,官至吏部郎,参掌大选。入齐,两领国子祭酒,官至吏部尚书。长于《周易》,言精理奥,名重一时。卒年六十。 ②一作张��。 北宋蜀(今四川)人。开宝三年(970),句延庆著《锦里耆旧传

  • 何充专辅幼主,性好佛道。

    《晋书》卷七十七《何充传》:“冰、翼等寻卒,充专辅幼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注引《晋阳秋》:“何充性好佛道,崇修佛寺……久在扬州征役黎民吏民,功赏万计,是以为遐迩所讥。”《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一》:“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注:“充崇释氏,甚加敬

  • 王国夋

    清浙江山阴人,字子杓。旅寓京师,贫困,画人物甚工致,然非数日不能成一幅,不欲苟且应酬。卒以贫死。

  • 中宪

    唐、宋“御史中丞”别称。

  • 路程州

    南宋置羁縻州,属邕州。治所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北潞城瑶族乡。元改路城州。明初废。南宋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西北潞城。属邕州所领羁縻州。元改为路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