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原文】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我本是楚狂人,唱着凤歌笑孔丘。手里拿着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程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庐山以它的秀丽丰姿挺拔在南斗星旁,九叠云屏像云锦似的伸展开来,山影在鄱阳湖上映出青黛光。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入云真雄壮。三叠泉水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曲折回旋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穹苍。山色苍翠,红霞映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廓苍茫茫。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在天地间,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万里长空中漂浮着黄云,景象顷刻间发生变化,长江至此分成九道,白浪滚滚如同雪山在流动。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发。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没。我早就服下仙丹再没有尘世情,三丹和积,可说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捧着莲花去朝拜玉帝。(我)已先跟不可知神约定在九天之外相会,(我)愿意接待你一同游览仙境。 
       
    【注】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猜你喜欢

  • 晁崇

    【介绍】: 北魏辽东襄平人,字子业。善天文术数,初为后燕主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出战,败于参合,为拓跋珪所获。珪爱其伎术,甚见亲待。从平中原,建北魏。珪称帝,拜太史令,迁中书侍郎。曾奉命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后因家奴告与弟晁懿潜通后秦主姚兴,并被赐死。 【晁

  • 唐诗绎律

    清朱曾武编选。曾武,字蒨圃,济南(今属山东)人,约生活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唐诗绎律》初集,六卷。专选唐人五七言近体诗作。以诗体编排,有笺评和圈点。卷前有朱氏自序和李华庭序各1篇。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和十六年绿玉堂刻本。

  • 李来亨抗清

    李自成余部的抗清斗争。李自成牺牲后,其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攻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并取得很大胜利。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农民军倍受打击。顺治六年至七年(公元1649年—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

  • 猛撒

    即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六十二里勐撒。明、清时与猛缅、猛猛合称 “三猛”,设土巡检司,属孟缅长官司。《方舆纪要》 卷119孟缅长官司:“猛撒最弱,近折而入耿马矣。” 傣语 “猛” 为地方,“撒” 为争议,意即有争议的地方。

  • 柳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进士。授睦州团练使推官。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柳屯田。善作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曲,必求其填词。所作多抒羁旅行役之情及描写歌妓生活,以慢词独多,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流行于时。卒

  • 元稹寓开元观,与吴士矩等唱和。

    有诗《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与吴侍御春游》、《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寻西明寺僧不在》等。

  • 李承约

    【介绍】: 五代时蓟州人,字德俭。刚健笃实。少为幽州牙门校。后仕后唐,累有战功,拜黔南节度使,劝农桑,兴学校,民皆感之。后晋高祖时授左骁卫上将军,封开国公,卒年七十五。 【李承约作品 ==>】 

  • 巧猴雕刺

    比喻善于投机钻营。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韵》: “斗巧猴雕刺, 夸素挂跟。 狐威假白额,枭啸得黄昏。” 参见:○棘刺沐猴 【检索巧猴雕刺 ==>】 古籍全文检索:巧猴雕刺     全站站内检索:巧猴雕刺

  • 桃林塞

    古关塞名。在今河南省灵宝以西、陕西省潼关以东。相传为周武王放牛处。耿湋《送太仆寺李丞赴都到桃林塞》:“远过桃林塞,休年自昔闻。”

  • 国民参政会

    国民党政府的民意机关。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四月十二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根据《抗战建国纲领》所确定的原则而制定的《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组织条例》第一条说:“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规定“在抗战期间,政府对内外之重要方针,于实施前,应交国民参政会议议决”(第六条);“国民参政会得提出建议案于政府”(第七条);“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及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