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论贵粟疏》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lùn guì sù shū
论贵粟疏
译文注释
《论贵粟疏》的诗词大意
圣明的君主在上,而百姓不挨饿受冻的人,不能耕而食的,织而衣的了,为开辟财源的做法。尧、禹有九年的水灾,汤有七年的大旱,而国亡捐瘦的,以积蓄多,准备先工具。
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人口之多,不亚于商汤、夏禹,加上没有几年的水旱灾害,而积蓄赶不上的,为什么呢?地有潜力,人民这样做了还有时间和精力,生长谷物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山泽的好处还没有完全出来了,游食的百姓还没有全部归农的。
百姓贫穷,奸邪就生。
贫困生在不足,不足以产生于不农,不努力就不地著,不地著就轻易离开家乡,人如兽。
虽然有高高的城墙深池,严法重刑,还是不能禁止的。
人在寒冷的衣服,不要求轻暖;在饥饿的食物,不等待美味;饥寒交迫,不顾廉耻。
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就饿再次,一年不做衣服就会寒冷。
肚子饥饿不能吃,皮肤寒不得衣,虽然母亲不能保证他的儿子,你怎么能因为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广蓄积,来充实仓库,防备水旱,所以人们可能就有了。
百姓的,在上如何管理的,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四方没有选择了。
那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吃,寒不可穿,然而,多贵的,以上采用的缘故。
这些东西轻小,容易收藏,在把握,可以周游天下而不受饥饿。
这使臣子轻易背叛君主,而百姓轻易地离开故乡,盗贼有什么建议,逃亡者得到轻资本。粟米布帛生在地,在时长,聚集在力量,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
几石重,中人不住,不为奸邪的利益;一天得不到而饥寒到。
因此英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民五口之家,那些服役的人不下两个人,他能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集不超过一百石。
春耕,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季收藏,砍木柴,治理官府,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够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冷冰冻,四时之间,没有一天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幼在其中。
劳苦如此,还遭受水旱灾害,急政残暴,赋税不及时,朝廷命令,晚上改。
应当具有的半价而卖,没有人取一倍的利息;在这里有卖田宅、卖子孙来还债的人了。
而商人大的储存倍息,小的坐在贩卖,操那些奇赢,一天游览城市,车上的紧急,所卖一定倍。
所以那男子不耕种,女人不养蚕织布,衣服一定要文采,吃饭一定要吃米饭和肉;没有农民的痛苦,有非常丰厚的利润。
利用他的财富,交通王侯,势力超过官吏,以利相互倾轧;千里遨游,络绎不绝,乘坚策肥,鞋子拖着白色丝。
这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亡的原因。
现在法律轻视商人,商人已经富贵了;尊重农民,农夫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人所尊贵的,主所鄙视的原因;官吏所鄙视,法律所尊重的。
上下相反,好恶颠倒,而要想使国家富裕法立,不可能的啊。
现在的事情,不如让百姓从事农业就行了。
想百姓务农,在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道路,在让人民以粮食为赏罚。
召募天下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能得到爵位,可以用除罪。
这样,富人有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也分散。
能够进入粮食得到爵位,都有我的原因。
取决于有多,以供上使用,那么贫苦百姓的赋税就可以减少,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得利的了。
顺应了民心,所补充的三:一是主用脚,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农业。
现在让百姓有一匹战马的,又死三人。
车骑的,天下武措施,所以当又去世。
神农教导说:“有七八丈,汤池百步,百万大军,而没有粮食,守不住的。
”由此看来,粮食的人,王的大用,国家的根本任务。
下令百姓交纳粮食得到爵位,到五大夫以上,于是又一人罢了,这与骑马的功效相差太远了。
爵位的人,上的专有,出口而无穷;粮食的人,百姓所种,生长于土地而不缺。
能够封爵与赎罪,人们十分喜爱的。
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到边境,以接受爵位、免除罪,不过三年,边疆的粮食一定会多了。
陛下驾临使天下进入粮食去边塞,以授爵,非常大的恩惠呀。
私下担心边境士兵的粮食不够吃大谍天下粮食。
边吃足够使用五年,可以让人粟郡县了;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当时赦免,不要把农民租。
这样,德泽加于百姓,民俞勤劳的农民。
时有军队服役,如果遇上水旱灾害,人民不困乏,天下安宁;一年谁将美,人民大富足快乐了。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