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登相
明末陕西清涧人,号过天星。崇祯初起义,后为豫楚十三家之一,并属罗汝才九营,活跃于豫楚一带。崇祯十一年(1638),随罗汝才伪降,屯驻均州。再起后,又随罗汝才转战兴山、彝陵一带。十三年,遭杨嗣昌联军围堵,降于左良玉。此后一直为左良玉副将,任总兵。左良玉死,引兵离去。不久病死。
【检索惠登相 ==>】 古籍全文检索:惠登相 全站站内检索:惠登相
明末陕西清涧人,号过天星。崇祯初起义,后为豫楚十三家之一,并属罗汝才九营,活跃于豫楚一带。崇祯十一年(1638),随罗汝才伪降,屯驻均州。再起后,又随罗汝才转战兴山、彝陵一带。十三年,遭杨嗣昌联军围堵,降于左良玉。此后一直为左良玉副将,任总兵。左良玉死,引兵离去。不久病死。
南朝梁、陈时人,字弘立,祖籍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幼从博士褚仲都受《易经》,笃志研习,遂通精微。梁历王国侍郎、国子助教,专讲《诗》、《易》。敬帝时,为尚书水部郎。入陈,累迁至镇南始兴王谘议参军。缓治《周易》、《老子》、《庄子》,为当时治玄学者所推重。(,参见《南史》)【介绍】:南朝陈吴郡钱唐人,字弘立。从博士褚仲都学《易》,得其精微。通《老》、《庄》,谈玄者皆推之。仕梁为尚书水部郎。陈宣帝太建中
宋衡州茶陵人。性好善。遇凶年,发廪平籴,有贫不能籴者,辄周济之。
官名。南朝梁、陈置。有丞。隶少府卿。
读音:Suō【音】缩氏有Sù、Suō二音。且源出不同,参见缩(Suō)姓。【源】宿姓分支(9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 “入声” 部。《姓氏考略》 注云: “战国安陵人有缩姓。张澍云:‘当为主缩酒之职者以为氏。’” 《姓氏词典》 称: “缩酒,即漉酒去滓。”误释。古人祭祀时,将青茅陈于祭案前,将酒洒在青茅上,渐渐沥下,谓之“缩酒”。《左传·僖四
即今青海西宁市北川河谷。《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609),“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十里。庚辰,入长宁谷”。即此。
西汉置。治今甘肃文县西。属广汉郡。东汉属广汉属国。三国蜀废。 【检索甸氐道 ==>】 古籍全文检索:甸氐道 全站站内检索:甸氐道
①在今山西天镇县城西街。始建于唐。原名法华寺。辽开泰八年 (1019) 曾大修。明宣德五年 (1430) 千户熊谅奏改今名。②在今江苏淮阴市。清雍正十三年奉旨动帑兴修,乾隆四年 (1739) 建成。为清江浦六大寺之首。乾隆写有慈云寺詹礼诗。③在今四川重庆市南岸区玄坛庙南侧狮子山。始建于唐。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 重建。原为观音庙。1927年由云岩法师 (慈云和尚,人称八指头陀)扩建,成为僧尼
在今江苏江宁县南方山南秦淮河上。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三国吴赤乌八年(245),使陈勋“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曰方山埭”。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遣校尉陈勋屯田,于方山南截淮(今秦淮河)立埭,号方山埭。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方山西秦淮河上。六朝时,为都城建康东南水上交通冲要。《资治通鉴》: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随王诞讨太子勋,遣刘季之与顾彬之向建康,“勋于是缘淮树栅以自守,又决破冈
初至任三日,决滞狱三百,邑人无不骇叹。本年作《上巳怀金明池游赏》诗。
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孝武帝时弟萨逃避兵役,依法当死。他诣郡求代弟死,孝武帝以其节行可嘉,免其弟罪。(,参见《南史》)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孝武帝大明年间,弟孙萨坐罪,棘与萨争死。太守张岱依事表上。诏特赦罪。州加辟命并赐帛。 【孙棘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