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论积贮疏》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lùn jī zhù shū
论积贮疏
译文注释
《论积贮疏》的诗词大意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好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
古人说:“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受饥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就有人要受寒冻。
”生产这些衣食用品有时间的限制,如果消费它们没有限度,那么,财富一定要匮乏。
古代治理天下,是非常细致、非常全面的,,所以,他们的物资储备足可以依赖。
现在背本而趋末,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最大的弊害呀;奢侈的风俗,日益增长,这是天下最大的祸患呀。
残害公走,没有人来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倾覆,没人来拯救它。
出生的人非常少,消耗的人非常多,天下的财物产怎么能不摔倒!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仓与私人的储备,还是少得令人悲痛!如果错过农时天不下雨,老百姓就要凉恐四顾;年岁不好,纳不起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收取钱财,百姓要靠卖掉子女维持生活,皇上已耳有所闻。
哪有天下如此危险而上不惊的?世上有荒年也有丰年,这是自然常有的现象,禹、汤都遭遇过这种情况。
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来赈济老百姓呢?如果突然边境有了急难,数千百万,国家拿什么来发放给他们?如果兵灾与旱灾相继袭来,天下的财力物力将极度匮乏,有勇有力的人将聚集党徒进行抢劫;停止那些年老体弱易子而咬的骨头。
政治还没有完全通用的,远方的能力怀疑的,一起举兵争着起来了。
就害怕而考虑的,哪里还来得及呢?物资的储存,是国家的命脉。
如果粮食多而财物有余,做什么事不能成功呢?要攻打谁就一定能成功,用来防守就一定守得牢固,以战则胜。
怀敌人附远,招谁谁会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们归附农业,都从事农业生产;使天下人各个自食其力,末技游食的人,转向沿南亩,就可以储备充裕而人民对他们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
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现在却是这种积贮不足、令人惶恐不安的局面呢,我私下替皇上感到可惜。
节从《汉书·食货志》*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