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董仲舒生(前192—前104?)。

董仲舒生(前192—前104?)。

按,《汉书•叙传》卷一百下云“抑抑仲舒,再相诸侯,身修国治,致仕县车”,董仲舒武帝元朔六年“恐久获罪,病免”胶西相,此年致仕悬车,古谓七十致仕悬车,则此年董七十岁,由此知其生于此年。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武帝即位,以贤良对策,擢为江都相。言阴阳灾异,为主父偃所害,险被诛,赦后终不敢复言灾异。后为胶西相,以病免。“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寿终于家。“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汉书•董仲舒传》卷五十六)《汉书•艺文志》卷三十:“《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二:“《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胶西相董仲舒撰。《春秋决事》十卷,董仲舒撰。”同书卷三十四:“梁有……《董仲舒请祷图》三卷,亡。”同书卷三十五:“汉胶西《董仲舒集》一卷,梁二卷。”张溥辑有《董胶西集》。张溥:“《史记•儒林传》载广川董氏,与胡母生春秋同列,无大褒异,至《汉书》始特为立传赞述。刘子政与刘歆、刘龚言论,抑扬其辞,以寄郑重。凡人轻今贵古,贤者不免,太史公与董生并游武帝朝,或心易之;孟坚后生,本先儒之说,推崇前辈,则有叩头户下耳。正谊明道,西汉绝学,遂为儒宗。三策三对,君臣喜起,文章大醇,礼记俦也。公孙用事,同学怀妒,出相胶西,谢病自免,悲哉!董生向赋不遇,今其然耶? 然尊孔氏,斥百家,立学校,举茂才,王者制度皆发自董生,身虽废,言何尝不显哉!高庙燔灾,闲居拟对,私家书也,主父挟奏,吕生妄讥,下吏当死,汉法失刑,与诛腹诽何殊。宋儒因武帝好杀,穷迹淮南,曲罪董生,一对上启,残贼将生,罪反居张汤上乎,非论之平也。"(《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董胶西集题词》)永瑢等:“《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意不可解,《中兴馆阁书目》谓:‘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亦以意为说也。其书发挥《春秋》之旨,多主《公羊》,而往往及阴阳、五行。考仲舒本传,《繁露》《玉杯》《竹林》皆所著书名,而今本《玉杯》《竹林》乃在此书之中。故《崇文总目》颇疑之,而大昌攻之尤力。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也。是书宋代已有四本,多寡不同,至楼钥所校,乃为定本。钥本原阙三篇,明人重刻,又阙第五十五篇及第五十六篇首三百九十八字,第五十七篇中一百七十九字,第四十八篇中二十四字,又第二十五篇颠倒一页,遂不可读。其余讹脱,不可胜举。盖海内藏书之家,不见完本三四百年于兹矣。今以《永乐大典》所存楼钥本,详为勘定,凡补一千一百二十一字,删一百二十一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九字,神明焕然,顿还旧笈。虽曰习见之书,实则绝无仅有之本也。倘非幸遇圣朝右文稽古,使已湮旧籍,复发幽光,则此十七卷者,竟终沉于蠢简中矣。岂非万世一遇哉!”(《四库提要》卷二十九)

猜你喜欢

  • 宓子携琴

    源见“鸣琴化治”。美称县令赴任。清毛奇龄《陆明府之郏》诗:“车驱宓子携琴日,地列周王定鼎年。”【词语宓子携琴】   汉语词典:宓子携琴

  • 闲言长语

    议人长短的唠叨话。宋 沈瀛《减字木兰花》词:“昏如醉酒,羞见总龟灵且寿。笑杀常何,空有闲言长语多。”明 李贽《豫约.早晚守塔》:“亦以众菩萨女身也,又是有亲戚爱妒不等,生出闲言长语,不可耳闻也。” 并列 背后议论人家长短的闲话。宋沈瀛《减字木兰花》:“昏如醉酒

  • 梅福隐吴

    谓贤士隐居他乡。 唐耿��《送大谷高少府》诗: “雕残贵有亲仁术,梅福何须去隐吴。” 参见:○梅福隐 【典源】《汉书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榖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至元始中,王莽颛 (zhuan)政,福一

  • 澹臺

    读音:Tántái【源】 澹台,地名,在今江苏吴县东南。以地为氏(60,62)。【望】 泰山(17,418)。【布】 江西修水(304)、安徽淮南(362)、台湾台北(68,261)、北京、上海、山东蓬莱、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人】 澹台灭明,春秋时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21,61)。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太原、长治、临汾、运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

  • 刀枪剑戟

    戟:古代兵器的一种,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用于砍、刺的四种常用兵器。也泛指各种兵器。《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围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围子手:元朝俗语,即围宿军。指君主在旷野朝会时四周围护的军士。) 也作【枪刀剑戟

  • 高智周

    【生卒】:602—683【介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好学。进士及第,补越王府参军。累迁费县令。擢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预撰《瑶山玉彩》、《文馆词林》等。三迁兰台大夫。总章元年(668)称疾去职。俄拜寿州刺史,治尚宽雅,百姓安之。咸亨二年(671),拜正谏大夫。迁黄门侍郎。仪凤元年(676)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迁太子左庶子。调露元年(679)罢为御史大夫。授右散骑常侍,致仕。永淳二

  • 乌喇特前旗

    参见“乌喇特中旗”(349页)。

  • 御爱山

    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东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56凤县 “九峰山” 条: 御爱山,“韦庄载《入蜀记》: 僖宗西幸,尝爱其雄秀,因名”。

  • 吾峪关

    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二十里东阳关。《方舆纪要》卷42黎城县:吾峪关“在吴儿峪口。马氏曰,吾儿峪即故壶口关,盖音讹也。今其地至为要隘,有巡司戍守”。

  • 上谕禁毁小说。

    上谕云:“朕恭阅皇考《高宗纯皇帝实录》内载:‘乾隆十八年七月钦奉谕旨:满洲习俗纯朴,自我朝一统以来,始学汉文,曾将《五经》及《四子》、《通鉴》等书翻译刊行。近有不肖之徒,不翻译正传,反将《水浒》、《西厢记》等小说翻译,使人阅看,诱以为恶,甚至以满洲单字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