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千虑一得

千虑一得

    原指愚人的谋虑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后常用为议定计策的自谦之辞。晏子正在吃饭时,齐景公派使臣去找他。晏子即将饭菜和这个使臣分吃,两人都没有吃饱。使者回去后,将此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啊,晏子怎么贫困到这种地步!我还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立即派人赐他采邑千家以专门招待宾客。往返三次,晏子都不肯接受。并对齐景公说,我家里并不穷。您所赐的这笔财富,使我家三代蒙受恩泽,朋友也跟着沾光,同时也可以赈济百姓,您的赐予太多了。我的家并不穷啊!我听说,从国君那里得到优厚的赏赐而施舍给百姓,等于臣下代替了国君,这是忠臣所不应做的;从国君那里得到优厚的赏赐而不施舍给百姓,实际上是聚敛财富,这是仁人所不应做的。从国君处得来,放在家中得罪于人,死了之后又不知转到谁人之手,更不啻得个守财奴,聪明人不会去干啊!身上有穿的,口中有吃的,能免于饥寒,就不错了。景公对他说,从前我们的先君齐桓公曾经给管仲重重的赏赐,管仲也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即使高明,考虑事情,也会有失策之处。普通人即使笨,所出主意中,也不是没有可采之处。我想,这正是管仲的失误,也是我的正确之点吧!所以我一再推辞而不肯接受啊!

【出典】: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而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元·脱脱《宋史·许忻传》:“欲采千虑一得之说,以广聪明。”


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解释 虑:思考,考虑。得:收获。指愚笨之人的细致考虑也会有 可取之处。后常用为发表意见时的自谦之词。

出处 《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 必有一得。”

晏子,即晏婴,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历仕灵公、庄公、 景公三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一天,他正在吃饭,齐景公派遣的使者来了。于是晏子就请他 一起吃,分食了自己的饭菜,结果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 饱。使者返回后把这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啊!晏子家穷得这 样,我竟然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派人送给晏子千金以 及市场的税收,希望他用这些钱来奉养自己的宾客。晏子推辞不 受。景公又派人送去,他又推辞,这样往返三次,最终拜谢说: “我家并不穷困,国君您的赏赐,恩泽已经覆及了我父母及妻子的 家族,也延及到了朋友。假如用这些钱财赈济百姓,您的恩赐就更 厚重了。我家并不贫穷,我听说,假如从国君那里大量索取,然后 把所得的东西用于百姓,就属于臣下代替君主治理百姓,忠臣是不 这样做的。从国君那里大量索取,但是不用于人民,就如同用筐 子、箱子装起来一样,是有德行的人所不做的。前进时从君主那里 索取,后退时得罪贤人,自己死后财物却归了别人,这就是所谓的 只懂得收藏。粗衣疏食,只要自己内心满足就可以了。”景公说: “过去我们的先主齐桓公把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管 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您为 何要推辞呢?”晏子说: “我听说,圣明的人考虑多 了,难免会有失误;愚鲁的 人考虑多了,一定会有可取 之处。我想这大概是管仲的 失误,我的所得吧?因此推 辞而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反义 千虑一失

例句

评价一部作品,要把几 十万字的小说读了又读,烂熟 于心,然后才可能千虑一得, 有所体悟,有所发现。


猜你喜欢

  • 超然不群

    超脱于世俗之外,不与众人合群。《清史稿.吴文溥传》:“〔吴文溥〕其为人有韬略,超然不群,能作苏门长啸。” 偏正 超脱世俗,不与众人合群。《清史稿吴文溥传》:“(吴文溥)其为人有韬略,~,能作苏门长啸。”△褒义。用于立身处世方面。

  • 王饶

    【生卒】:899—957 【介绍】: 五代时庆州华池人,字受盖。沉毅有才干。后晋高祖天福初授控鹤军使。入后汉以功授镇国军节度使。后周世宗时改彰德军节度使。所莅藩镇,民皆便之。 【王饶作品 ==>】 

  • 徐德祖

    北齐人。与高尚士、曹仲璞等并为当时绘画名手。

  • 角巾

    源见“角巾东路”。角巾,有棱角的方巾,为古代隐士冠饰。借指隐士或布衣。唐 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于是始以角巾应命,褐衣诣阙。”唐 高適《答侯少府》诗:“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亦指归隐。清 赵翼《黄天荡怀古》诗:“建炎第一终归属,太息西

  • 《唐才子传·李贺》

    唐才子传原文: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

  • 黄钺复入京。

    应京兆试不第,冬归芜湖。据黄富民《黄勤敏公年谱》。

  • 董建中

    【生卒】:1475—1516 【介绍】: 明山东寿张人,字汤民。弘治十八年进士。授行人,晋御史,不附刘瑾,时摧抑其徒众。 【董建中作品 ==>】 

  • 吴娟娟

    明南直隶青溪人,字眉仙,号麋仙,自号群玉山人。初为名妓,后为闽人林茂之妾。工诗善画。有《萍居草》。

  • 吕维祺

    【生卒】:1587——1641 字介孺,新安(今属河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崇祯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要。凤阳失守,南京危急,被弹劾除名。归留洛阳,立伊洛会,从者二百余人。著《孝经本义》。洛阳大饥,设局赈济。李自成克洛阳,被杀。赠太子少保。福王时,加赠太傅

  • 锡兰山

    亦作细兰、锡兰。即今斯里兰卡。明费信《星槎胜览》 卷3: 锡兰山国 “其国自苏门答剌顺风十二昼夜可至。…永乐十年,郑和等赍诏敕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寺,及建石碑,赏赐国王头目。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供,谋害舟师。太监郑和潜备,先发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