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诗词古文>问说原文和赏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
,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
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
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问说》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

赏析

wèn shuō
问说

jūn zǐ zhī xué bì hǎo wèn.
君子之学必好问。
wèn yǔ xué, xiāng fǔ ér xíng zhě yě.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fēi xué wú yǐ zhì yí, fēi wèn wú yǐ guǎng shí hào xué ér bù qín wèn, fēi zhēn néng hào xué zhě yě.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lǐ míng yǐ, ér huò bù dá yú shì shí qí dà yǐ, ér huò bù zhī qí xì, shě wèn, qí xī jué yān? xián yú jǐ zhě, wèn yān yǐ pò qí yí, suǒ wèi" jiù yǒu dào ér zhèng" yě.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bù rú jǐ zhě, wèn yān yǐ qiú yī de, suǒ wèi" yǐ néng wèn yú bù néng, yǐ duō wèn yú guǎ" yě.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děng yú jǐ zhě, wèn yān yǐ zī qiē cuō, suǒ wèi jiāo xiāng wèn nàn nà n, shěn wèn ér míng biàn zhī yě.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shū bù yún hū?" hào wèn zé yù.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 mèng zǐ lùn:" qiú fàng xīn", ér bìng chēng yuē" xué wèn zhī dào", xué jí jì yǐ wèn yě.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zi sī yán" zūn dé xìng", ér guī yú" dào wèn xué", wèn qiě xiān yú xué yě.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gǔ zhī rén xū zhōng lè shàn, bù zé shì ér wèn yān, bù zé rén ér wèn yān, qǔ qí yǒu yì yú shēn ér yǐ.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shì gù kuáng fū zhī yán, shèng rén zé zhī, chú ráo rá o zhī wēi, xiān mín xún zhī, shùn yǐ tiān zǐ ér xún yú pǐ fū, yǐ dà zhī ér chá jí ěr yán, fēi gǒu wèi qiān, chéng qǔ shàn zhī hóng yě.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sān dài ér xià, yǒu xué ér wú wèn, péng yǒu zhī jiāo, zhì yú quàn shàn guī guò zú yǐ, qí yǐ yì lǐ xiāng zī fǎng, zī zī yān wéi jìn xiū shì jí, wèi zhī duō jiàn yě, kuàng liú sú hū? shì jǐ ér fēi rén, sú zhī tóng bìng.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xué yǒu wèi dá, qiáng yǐ wéi zhī lǐ yǒu wèi ān, wàng yǐ yì duó.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rú shì, zé zhōng shēn jǐ wú kě wèn zhī shì.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xián yú jǐ zhě, jì zhī ér bù yuàn wèn yān bù rú jǐ zhě, qīng zhī ér bù xiè wèn yān děng yú jǐ zhě, xiá xiá zhī ér bù gān wèn yān, rú shì, zé tiān xià jǐ wú kě wèn zhī rén.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rén bù zú fú yǐ, shì wú kě yí yǐ, cǐ wéi shī xīn zì yòng ěr.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fū zì yòng, qí xiǎo zhě yě zì zhī qí lòu ér jǐn hù qí shī, níng shǐ xué zhōng bù jìn, bù yù xū yǐ xià rén, cǐ wéi hài yú xīn shù zhě dà, ér dǎo zhī zhě cháng shí zhī bā jiǔ.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bù rán, zé suǒ wèn fēi suǒ xué yān: xún tiān xià zhī yì wén bǐ shì yǐ kuài yán lùn shèn qiě xīn zhī suǒ yǐ míng zhě, wèn zhī rén yǐ shì qí néng, shì zhī zhì nán jiě zhě, wèn zhī rén yǐ qióng qí duǎn.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ér fēi shì zhě, suī yǒu qiè yú shēn xīn xìng mìng zhī shì, kě yǐ shōu qǔ shàn zhī yì, qiú yī qū jǐ yān ér bù kě de yě.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jiē hū! xué zhī suǒ yǐ bù néng jǐ jī yú gǔ zhě, fēi cǐ zhī yóu hū? qiě fú bù hǎo wèn zhě, yóu xīn bù néng xū yě xīn zhī bù xū, yóu hào xué zhī bù chéng yě.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yì fēi bù qián xīn zhuān lì zhī dí, qí xué fēi gǔ rén zhī xué, qí hǎo yì fēi gǔ rén zhī hǎo yě, bù néng wèn yí yě.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zhì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shī.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shèng rén suǒ bù zhī, wèi bì bù wéi yú rén zhī suǒ zhī yě yú rén zhī suǒ néng, wèi bì fēi shèng rén zhī suǒ bù néng yě.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lǐ wú zhuān zài, ér xué wú zhǐ jìng yě, rán zé wèn kě shǎo yé? zhōu lǐ, wài cháo yǐ xún wàn mín, guó zhī zhèng shì shàng wèn jí shù rén, shì gù guì kě yǐ wèn jiàn, xián kě yǐ wèn bù xiào, ér lǎo kě yǐ wèn yòu, wéi dào zhī suǒ chéng ér yǐ yǐ.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kǒng wén zi bù chǐ xià wèn, fū zǐ xián zhī.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gǔ rén yǐ wèn wèi měi dé, ér bìng bú jiàn qí yǒu kě chǐ yě, hòu zhī jūn zǐ fǎn zhēng yǐ wèn wèi chǐ, rán zé gǔ rén suǒ shēn chǐ zhě, hòu shì qiě xíng zhī ér bù yǐ wéi chǐ zhě duō yǐ, bēi fū!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注释

《问说》的诗词大意

君子的学问必定喜欢问。
问和学习,相辅而行为准则。
非学无以产生怀疑,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践;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询问,将怎样去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所谓“就有道而正”了。
不如自己的人,问他去一个得到,所谓“以能向不能,以多对少”的意思。
等在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所说的互相提问(n落n),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书》不是说过吗?“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都称为“学问之道”,学习就是继以问的。
子思说:“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而且首先在学习了。
古人虚中快乐好,不管事,问他,不择人而问他,取其有益于自身而已。
所以傻瓜说的话,选择的圣人,平民(r高山瑶)的微,先人们询问他们,舜将天子而向普通人,以大智慧而观察到接近说,不只是为谦虚,如果取得好的宏大的。
三代以下,有学识而没有问,朋友的朋友,至于劝人行善规划已经足够了,其以义理相咨询,孜孜不倦的只有进修是急,没有的多见的,何况世俗吗?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
学习有没有达,却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
这样,就终身几乎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胜过自己的人,就嫉妒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在突的而去不甘心问他,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人不足以服了,事无可怀疑了,这只老师心中自以为是罢了。
自行使用,这小东西;从知道自己落后而谨慎地保护其失误,宁让学生始终不进,不想假以下的人,这是有害于思想的大,而实践的人常常十分之八九。
不对,就所问非所学习:询问天下的差异鄙事以节说的话论;甚至心所已经明确的,问的人来测试他的能力,最难解释的事情的,问的人来追究其短。
而不是这样的,虽然有切在身心性命的事,可以收取的益处,求一个委屈自己了而不可能的。
唉!学之所以不能几乎(jī)在古代的人,不是这个原因吗?而且,不好问的人,由于心不能假的;心不虚,由好学的不诚实的。
也不是不潜心专门力量的敌人,他的学习不是古人的学,他喜欢也不是古人的好了,不能问应该的。
智者千虑,也一定会出现一次失误。
圣人所不知道,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理没有专门在,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外朝来询问万人民,国家的政事还问到普通人,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需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耻下问,您认为的。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啊,后来的君子争着以问为耻,然而,古人所深可耻的,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羞耻的人太多了,悲伤啊!*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