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乞歹
【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赤乞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奇彻勒岱〕(24)。
元代 “色目人”姓氏。乃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收载,《续通志·氏族略》译作“赤彻勒岱”。
【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赤乞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奇彻勒岱〕(24)。
元代 “色目人”姓氏。乃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收载,《续通志·氏族略》译作“赤彻勒岱”。
【生卒】:?—1911 【介绍】: 清汉军镶白旗人,姓刘,字禹门。初以翻译举人袭佐领。宣统初官至广州将军。辛亥革命时,为革命党人炸毙。 【凤山作品 ==>】
载:事。臭:气息,气味。 老天爷行事的时候,既无声音,也无气味。 意谓天道幽微玄妙,难以被人感知和认识。语出《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孔颖达疏:“上天所为之事,无声音,无臭味,人耳不闻其声音,鼻不闻其香臭。”唐.魏征《九成宫醴泉碑铭》:“上
在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原为清两江总督署。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囯定都南京(称天京),扩建为天朝宫殿,称天王府。时建筑规模宏大,分内外两城,分别名金龙城和太阳城。有牌楼、钟鼓楼、天父殿、朝房、金龙殿、穿堂二殿、三殿等建筑。内宫有七八进,宫后筑高台,四周为宫
《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指太平年代),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夏禹治水,后稷教民稼穑,正当尧、舜当政的太平时候,他们因为公务在身,几次路过家门,都顾不上回去探视一下。后因以“三过其门而不入”,形容为公事操劳,公而忘私的精神。鲁迅《故事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亦称“禾积”。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记载:“乡里人家以上元前日束藁如纛状,包禾黍稷粟之穗,又悬木棉花冒于长竿之首,建屋旁,张索把定称禾积”,山区则“立多枝木于牛宫之后,挂谷穗棉花”。之后,“小儿晓起绕树而行歌以祝之,至日出”。二月一日清晨,卸下竿上的谷穗放进囤或瓮里,并高喊“禾几千石”、“粟几千石”等,以示当年可获丰收。
992—1057 北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字明复,号富春。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者称泰山先生。范仲淹、富弼荐为国子监直讲,后迁至殿中丞。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自称“吾学尧、舜、禹、汤、文、武、孔子、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信道堂记》)。以讲《春秋》
南宋应天府谷熟(今河南商丘东南)人,字敦立。钦宗朝宰相徐处仁幼子。南渡后,寓居吴兴。绍兴八年(1138)除校书郎,迁都官员外郎,官至吏部侍郎。著有《国纪》、《却扫编》。 【检索徐度 ==>】 古籍全文检索:徐度 全站站内检索:徐度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謚 號 建 元 年號年次 輔政者 備 注 明 (11)朱厚熜 北京 世宗 肅 1 嘉靖31年 嚴嵩李本徐階 韃靼 (17)達賚遜 庫登汗 遼東 邊外 5年 吐魯番 ⑤沙 7年 ⑥馬黑麻 哈密 7年 古格 739年 西藏阿里
【介绍】: 宋衢州人。以武学上舍补官,为常州宜兴巡检。高宗建炎三年金人入县,率土军乡民迎战获胜。后又遇金兵于梅岭村,力战而死。 【方允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