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欧阳修《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原文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译文
    唉!古语说君子知道天命。所说的天命,它真的可以知道吗?地位高低处境困顿官运亨通,被重用被舍弃,进官贬官,得失成败,都有幸运和不幸运之分,有时应当这样却不这样,又都不知道它为什么这样的,就推究到上天,称为有天命(决定)。君子所说的知道天命,也就(仅仅)是知道而已。因为小人知道命运在自己手上,所以经常没什么事不做;君子知道有天命,所以(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能够不屈服。大凡有才华却不被世人使用,有善行而不被世人知道,以至于到了年老而死处境艰难困顿而终不后悔的士人,都是能推究到因有天命,而不想求得苟且合世的人。
    我读了仲君的文章,能够想象到他的为人风范。仲君名讷,字朴翁。他的志气刚正,他的学问古朴,他的才思敏捷。他写的文章贬浊扬清慷慨激昂,有力正直意气豪迈,很像他的为人风范。他年轻时考取进士,做官做到尚书屯田员外郎后退职。他生活在我们宋朝百年来全面兴盛,写儒学文章的士子得到重用的时代,本该纵横自如,发挥他所积聚的才能,在当世扬名。然而他独独深藏压制自己的才华、长时间蛰伏不显耀的原因,大概因为他不苟且委屈自己来适应世道,所以世上也没有人了解他,(他)难道不是个知道天命的君子!我认为他不只是知道天命而不苟且屈服,也是自恃他的才华,(他)认为自己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被压制,将来一定扬名于后世而且不可以被掩盖。
    仲君死后,富春人孙莘老记录下他的品行并记录在史书中,临川人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了石上并埋在墓中,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上流传。既然这样那么仲君在当世不苟且屈服,在后世有所期待,恐怕不(只)在我们三个人身上吧?哎,我虽然年老多病,加上说话没有文采,怎么可以不努力向前!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身份管理亳州的庐陵人欧阳修作序。

欧阳修《仲氏文集序》    

猜你喜欢

  • 佛图关

    在今重庆市西。明万历中,奢崇明据重庆,自城西至二郎关,连营十有七,官军力攻,夺其佛图、二郎两关,进逼重庆,即此。 【检索佛图关 ==>】 古籍全文检索:佛图关     全站站内检索:佛图关

  • 颜延之造歌诗。

    《宋书•乐志一》说:“二十二年,南郊,始设登歌,诏御史中丞颜延之造歌诗,庙舞犹阙。”《南齐书•乐志》说:“宋文帝使颜延之造《郊天夕牲》《迎送神》《飨神歌》诗三篇,是则宋初又仍晋也。”春泓按:元嘉二十二年似不应称之为“宋初”。

  • 思罗

    在今广西藤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08藤县 “白石砦” 条下: “又思罗巡司在县南百三十里思罗村。洪武中置,旋废。”

  • 司马景之

    【介绍】: 北魏河内人,字洪略,晋汝南王司马亮之裔。北魏明元帝时归魏,爵苍梧公,加征南大将军。清直有节操,帝甚重之。 【司马景之作品 ==>】 

  • 刘道一

    1884—1906 清湖南湘潭人,原籍衡山,字炳生,号锄非。光绪三十年(1904)随兄刘揆一入华兴会,谋长沙起义。事败走日本。和秋瑾等组织秘密团体“十人会”,又加入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次年参加同盟会,任书记、干事等职。三十二年返湘,萍浏醴起义爆发时谋响应

  • 金玉局

    见“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

  • 唇焦口燥

    焦:干。口唇干燥。形容费尽口舌。也形容非常干渴。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并列 嘴唇干裂,口里焦燥。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形容

  • 上楼去梯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此是汉末刘表之子刘琦,密请诸葛亮为他出主意,谋自安之计的故事,参见“去梯之言。”后因用

  • 畏可

    亦作“吾亦可”或“隈可”。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牙齿”之意。金初宗室中有完颜隈可。

  • 同宜耀县

    1941年8月革命根据地由同官、宜君、耀县三县析置,治所在陈家楼子(今陕西耀县西北柳林乡)。因三县各取首字为名。1943年4月撤销,并入淳耀县。旧县名。陕甘宁边区设。1941年由陕西省同官、宜君、耀县三县析置。以三县首字为名。治陈家楼子(今耀县柳林乡)。1943年撤销,并入淳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