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若芒刺
源见“芒刺在背”。喻指内心极度不安。《三国演义》二〇回:“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见“芒刺在背”。《三国演义》20回:“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
源见“芒刺在背”。喻指内心极度不安。《三国演义》二〇回:“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见“芒刺在背”。《三国演义》20回:“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
【介绍】:李端作。诗题一作《岳阳逢司空文明得关中书》。司空曙,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写相逢故友并得家书的喜悦心情,从侧面反映了羁旅江湖者的思乡念友之情是何等强烈。
郡门下吏名。东晋置,《八琼室金石补正》九《建宁太守爨宝子碑》在小吏下另有威仪一人,亦为小史的一种,掌郡府中及太守出行时仪卫之事。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洋山。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万历初累官兵部左侍郎,提督两广军务。令总兵官胡守仁击败海上武装势力林凤部。又,镇压罗旁等地瑶、僮民众。召为南京工部尚书,改兵部,总督漕运,兼管河道。旋乞归,在家骄纵,为御史弹劾,夺官,卒
927—981 宋初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后周时从征南唐,累迁左射指挥使。入宋,迁侍卫马军都虞候,领行营骑军兼战擢左厢都指挥使,参预平南唐之役,于牛渚作浮桥济大军,进围金陵(今江苏南京),以火攻破敌水砦。太平兴国四年(979),又从太宗攻北汉,率先登城,虽受重伤,犹
字济川,南充(今属四川)人。刻苦读书,上自六经、诸子百家,涉及山经、地志、医卜之术,无所不学,过目不忘。举进士。历彰武军节度推官、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尚书司封员外郎等。所至多建学馆,劝诲诸生;在军中,尝为诸将讲《左传》。著有《治道中术》及《春秋本旨》等。 【
村名。在安徽省潜山县西南部、潜水北岸。属天柱山镇。人口 1040。因山湾汇诸溪水,流急泛白色,故名。盛产茶、麻、板栗。有棕床、农机修配等厂。潜水公路经此。附近有黑虎飞瀑。
南朝梁置,属合浦郡。治所在今广东遂溪县西北六十里西边村。隋属合州。唐武德初废。 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广东省遂溪县西北。属合浦郡。隋初属越州,后又属合浦郡。唐武德初废。
【生卒】:1793——1853 字钟泉。江苏无锡人。道光进士。长期任职河南,历官知县,兰仪厅河工同知、知府、道员。治理黄河,参加祥符、中牟等河务工程。咸丰元年(1851)升广西巡抚,办团练,督师与太平军战于桂林,战败被革职。回本籍筹办沿江防务,守江宁城。城破被杀。同治中
犹冲锋陷阵。《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将军孙盖等椎锋陷阵,应蒙殊赏。”胡三省注:“椎,捣也,直捣其锋也。” 并列 椎,捣。向敌人冲击,深入敌人阵地。《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将军孙盖等~,应蒙殊赏。”△用于打仗。→冲锋陷阵 冲坚陷阵 ↔按足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司要司长官,下设小司要上士以佐其职,领司烜中士、伊耆氏中士等官属。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周礼》无此官,北周于秋官府置司要下大夫,正四命。其职掌史无明文,从其属官的职掌推测,可能是掌管供给祭祀用器物的官。副职为小司要上士,正三命。其属官有二职:一为司烜中士、下士,掌供祭祀用的明齍、明烛、明水,并掌火政;一为伊耆氏中士、下士,掌供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