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痈贻患
贻:留下。长了毒疮却不医治,结果留下祸害。比喻姑息纵容坏人坏事,最终自受其害。语本汉.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养痈长疽,自生祸殃。”
见“养痈遗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我之谓也夫!”王大《山在虚无缥缈间》:“总之,这件事我这就拜托你了。我们不能~!”
贻:留下。长了毒疮却不医治,结果留下祸害。比喻姑息纵容坏人坏事,最终自受其害。语本汉.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养痈长疽,自生祸殃。”
见“养痈遗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我之谓也夫!”王大《山在虚无缥缈间》:“总之,这件事我这就拜托你了。我们不能~!”
唐置,为羁縻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境内。后废。
读音:Qí【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原姓西俄朗,后分支为二,一曰琪、一曰却木(159)。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引 《姓谱》亦收载,未详其源。
在隋唐东都城中,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南。《元河南志》 载: 洛水东流经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为魏王池。“与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下与洛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芰翻复,为都城之胜。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号为魏王池”。《明一统志》
1384—1415 汉译噶玛。娘布(今西藏尼洋河流域)人。藏族。明代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本名却贝桑布,又名德银协巴,即“如来”的藏译。七岁在工布地区则拉岗(今西藏林芝)出家。十八岁去康区,受馆觉(今西藏贡觉)长官斡即南哥贡献,并在康区传教。永乐元年(1403)
【生卒】:644—700唐京兆三原人,字徽本。于立政子。高宗显庆三年,解褐左千牛备身。累迁桂州都督府功曹。睿宗文明元年,为苏州司兵参军。武则天垂拱三年,为并州大都督府士曹参军。永昌元年,为洛州参军。累迁汾州长史。武周圣历元年,拜随州刺史。二年,改明堂令。
【介绍】: 清僧。江苏徐州人。俗姓张,号拙庵。年十五为僧,深禅机。三十五岁至盘山,结庐于青沟。盘山向无志乘,智朴编辑成书,为时所称。又善诗,康熙至盘山,曾令唱酬。 【智朴作品 ==>】
同“声气相求”。《隋唐演义》八九回:“兄今因许公而识张公,自然是声气相投,定行见用于世,各著功名,可胜欣赏。” 见“声气相求”。《隋唐演义》89回:“兄今因许公而识张公,自然~,定行见用于世,各著功名,可胜欣贺。”
又作“杆子祭”或“祭杆子”。旧时满族祭天仪式之一,为萨满教重大祭祀。分家祭与皇室、皇帝祭。家祭复分常祭与大祭。常祭每年春秋两次,择日致祭,仪式简单。大祭于冬至后祭祖的翌日举行,目的是祝全家平安、谢神保佑等。其仪式:于院中影壁后立索罗杆(高丈余,削其端使尖,下端插入石座,上端贯以斗形圆锡盘);屋内东南向设供桌,桌上西置米碟,主人率众外跪,祝诵者于桌西诵祝词、外撒米;主与众迎神。复抬桌于院东,主人率众
束脩:古代用作初次拜见的礼物。脩,干肉;束脩,即一束干肉,每束十条。诲:教诲。 凡自愿送来“束脩”的人,我从未拒绝对他施教。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明.王世贞《师说下》:“其为师者曰:‘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焉,余以糊
元人,***。姿容端丽,性巧慧。歌舞谈谐,悉造其妙,尤善围棋、双陆,名冠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