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班固《汉志》曰:“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

班固《汉志》曰:“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俪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縠者也。”虽然谢灵运标榜其《山居赋》重则轻丽,然而其所表达的“则”,却丝毫没有“风谕”与“劝戒”之意。赋中列举古来名士出处得失,像李斯、陆机等不知进退,其结局是悲惨的,而唯有“选自然之神丽”,才能够真正安顿身心,作者铺叙山居四时节物之繁富自足,显示其“高栖”有别于以往苦节隐逸之士,以张扬其精神上的优越感,意在与摒弃他的朝廷分庭抗礼,从而平复由政治失势所带来的心理失衡。《山居赋》亦叙述了作者的学术修养和文章学见解:“嗟夫!六艺以宣圣教,九流以判贤徒。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篇章以陈美刺,论难以核有无……伊昔龆龀,实爱斯文。援纸握管,会性通神。诗以言志,赋以敷陈。箴铭诔颂,咸各有伦。爰暨山栖,弥历年纪。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秋成章,含笑奏理。[谓少好文章,及山栖以来,别缘既阑,寻虑文咏,以尽暇日之适。便可得通神会性,以永终朝。]”此节文字中“箴铭诔颂,咸各有伦”,说明谢氏深知文体的分别,亦恪守文体的规范,但是“赋以敷陈”,承袭着西晋陆机《文赋》“赋体物而浏亮”的观念,古来赋体“风谕之义”,在新的时势下,已彻底泯失了。谢氏这篇作品,就文体而言,就应该看作是赋体的变异,而文体的变异,在根本上与作者的写作心态有着直接的关联。谢氏借用了大赋的文体,表现其因家族及个人权势丧失之后的愤怒心情,这与汉代大赋作家的写作方式是很不相同的。

猜你喜欢

  • 骠信

    唐代南诏王称号。《新唐书·南蛮中》元和三年(808),南诏王异牟寻卒,子寻阁劝(寻梦凑)继位,自称“骠信”,“夷语君也”。对酋龙(世隆)、隆舜(法)亦有此称。

  • 航一苇

    借指相距很近的水路。唐权德舆《送上虞丞》诗: “计程航一苇,试吏左双凫。” 参见:○一苇航 【检索航一苇 ==>】 古籍全文检索:航一苇     全站站内检索:航一苇

  • 戊戌(十八日),赵安仁等上礼部合格人数姓名。

    上顾谓宰相曰:“今岁举场,似少谤议。安仁等适对,朕亦以此语之矣。”王旦曰:“条式备具,可守而行。至公无私,其实由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四)

  • 书记翩翩

    形容文采优美;文风高雅。书记,记事的书面文字。翩翩,形容举止洒脱,风姿秀美。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唐杨巨源《卢龙塞行送韦掌记》诗之二:“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能兵夺酒泉。” 主谓 书

  • 张禹

    【介绍】: 西汉清河人,字长子。从贯长卿受《春秋左氏》学。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屡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后以《左氏》授尹更始。及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待诏,未及问,以疾卒。 【张禹作品 ==>】 

  • 蔣薩

    读音:Jiǎngsà【综】彝族姓。曲比、阿某斯都等家支均有蒋萨姓。属曲比家支的,又称〔比伙阿耿〕。云南宁蒗有此姓(375)。

  • 支移

    宋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宋哲宗时,陕西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

  • 癸丑(二十二日),天章阁侍讲贾昌朝、王宗道编排资善堂书籍,其实教授内侍云。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三)

  • 藥羅葛

    读音:Yàooluógě【源】唐时回纥内九族第一姓为药罗葛氏(7,15,17,21,60)。【变】①作〔药葛罗〕(11,60),误。②至五代、北宋时称夜落隔氏(198)。【人】药罗葛菩萨,唐时回鹘长子,才勇有谋,部人贤菩萨立为酋长(21)。历史上回纥族姓氏。《白孔六帖》有载。回纥九姓是: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纥(按:纥,当“讫”之讹)、阿忽嘀、葛萨、斛温素、药勿葛、奚邪勿。药罗葛,或译作“

  • 樊英约四十岁,复被征不至。

    (《后汉书•方术列传》卷八十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