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京
①东汉至北魏,皆都洛阳,故习称洛阳为洛京。《晋书·王导传》:“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魏书·任城王澄传》:“驾还洛京,复兼右仆射。”②唐时又称东都洛阳为洛京。韩愈诗:“山水寻关越,风尘厌洛京。”③五代唐同光元年(923)灭梁,迁都洛阳,因另有东京兴唐府,西京京兆府,故改称梁西京洛阳为洛京。同光三年,改兴唐府为邺都,洛京复唐旧号仍称东都。
【检索洛京 ==>】 古籍全文检索:洛京 全站站内检索:洛京
①东汉至北魏,皆都洛阳,故习称洛阳为洛京。《晋书·王导传》:“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魏书·任城王澄传》:“驾还洛京,复兼右仆射。”②唐时又称东都洛阳为洛京。韩愈诗:“山水寻关越,风尘厌洛京。”③五代唐同光元年(923)灭梁,迁都洛阳,因另有东京兴唐府,西京京兆府,故改称梁西京洛阳为洛京。同光三年,改兴唐府为邺都,洛京复唐旧号仍称东都。
指宰相之职。元蒲道源《闲居丛藁·郭某席间赋》:“调羹事业无劳问,深谢诸公愧不能。”
读音:bó xī【综】北魏时改代北薄奚氏为薄氏(7,9,12,17,27)。一说,改为奚氏(12,27,60)。作〔薄夷〕(62),误。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奚氏,或改为古氏; 一说改为薄氏。
读音:Hóng【源】①黄帝,亦谓帝鸿氏,即大鸿氏,其后有鸿氏(6,8,12,15,17)。②卫大夫鸿聊魋之后,见《姓源》(17)。【望】汲郡(17,418)。【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鸿超,逢蒙弟子,见《列子》(17)。鸿佑,明时乐安人,乐昌丞(2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昌图,山西之阳泉、晋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
源见“莼羹鲈脍”。喻指归隐生活。明瞿佑《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问渠华亭鹤,何似松江鲈?”【词语松江鲈】 汉语词典:松江鲈
《晋书·刘毅传》:“后于东府聚摴蒲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挪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既成卢焉。”后因以“绕床呼卢”用作豪赌的典故。郑嵎《津阳门诗》:“绕床呼卢恣樗博,张灯达昼相谩欺。”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无锡人,字秋韶。高世泰弟子。世泰死,其子弟立夏为师。汤斌为苏抚,至东林,与夏论学,极为推重,请夏至苏州学宫,为诸生讲《孝经》、《小学》。有《孝经解义》、《小学论注》。卒年八十余。 【张夏作品 ==>】
同“五袴谣”。宋王禹偁《对雪感怀呈翟使君冯中允同年》诗:“深闻五袴咏,略减贰车愁。”【词语五袴咏】 汉语词典:五袴咏
【介绍】:五代人。仕于南唐,为县令。好闲逸放纵,曾赋诗咏香艳之事,为中主所闻,贬处闲职。《全唐诗》存诗2句。
【介绍】: 唐时渤海人。大武艺弟。玄宗开元十三年,武艺遣之朝唐,授左威卫员外将军,留宿卫。十五年,放还渤海。 【大昌勃价作品 ==>】
《旧唐书》文苑中李邕传:“邕少知名。长安初,内史李峤及监察御史张廷珪,并荐邕词高行直,堪为谏诤之官,由是召拜左拾遗。”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