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陆周明墓志铭》

《陆周明墓志铭》


黄宗羲
原文
    周明姓陆氏,鄞县人也。少与钱司马读书,慷慨有大志。
    癸卯岁,周明为降卒所诬,捕入省狱。狱具,周明无所累,脱械出门。未至寓而卒。
周明以好事尽其家产,室中所有,唯草荐败絮及故书数百卷。讣闻,家中整顿其室,得布囊于乱书之下,发之,则人头也。其弟春明识其面目,捧之而泣日:“此故少司马笃庵王公①头也!”
    初,司马兵败,枭头于甬之城阙。周明思收葬之,每徘徊其下.一日,见暗中有叩首而去者,迹之,走入破屋。周明曰:“子何人?子必有异,无为吾隐。”其人曰:“余毛明山,曾以卒伍事司马,今不胜故主之感耳!”周明相与流涕,而诣江子云,计所以收其头者。江子云者,故与周明读书,钱公之将也。会中秋竞渡,游人杂沓。子云红笠握刀,从十余人,登城遨戏。至枭头所,问守卒曰:“孰戴此头也者?”卒以司马对。子云佯怒曰:“嘻!吾怨家也,亦有是日乎!”拔刀击之,绳断堕地。周明、明山已豫立城下。方是时,龙舟噪甚,人无回面易视,周明以身蔽,明山拾头,杂俦人而去。周明得头,祀之书室,盖十二年矣,而家人无知者。至是而春明始瘗之。 
昔李固之死,汝南郭亮提章钺②,诣阙上书,乞收其尸。栾布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彼皆门生故吏,故冒死而不顾。周明之于司马,非有是也。一念怜其忠义,遂不惜扦当世之文罔,尤贤尤难。
    初,周明读书时,有弟子讼其师,师不得直。周明诣文庙,伐鼓恸哭,卒直其师而后止。昔震川叙唐钦尧争同舍生之狱,以为生两汉时,即此可以显名当世。在周明视之,寻常琐节耳,独恨不得司马迁以拾之。
    江湖多传周明姓名,人以侠称,以为异人。嗟呼!周明亦何以异于人哉?周明一布衣诸生,又何所关天下事?而慷慨经营,是乃所以为异也。
(选自《黄宗羲文集》,有改动)
【注】①王笃庵:曾任明兵部侍郎,抗清被俘遇害。②章钺:古代一种刑具。

译文

    周明姓陆,是鄞县人。他年轻时和钱司马(钱肃乐)一起读书,性格豪爽(充满正义),有远大的志向。
    癸卯年,周明被降清的兵士诬告,被抓入省城的监狱。案件审理完毕,周明没有受到牵累,被解下刑具放出监狱,还没有回到住处就去世了。周明因为热心助人用尽了家产,屋子里所有的,只是草席、破被和几百卷旧书。死讯传到后,家里人整理他的屋子,在凌乱的书籍下面发现一个布袋,打开一看,是个人头。他的弟弟春明认出这个人的脸面,捧着头颅哭泣着说:“这是前明少司马王笃庵先生的头啊!”
    当初,王司马起兵失败,头颅被砍下后挂在宁波(甬:宁波别称)城门上。周明想收葬王司马的头颅,常常在下面徘徊。一天,看见有人暗中叩头后离开,他便追寻踪迹,见那人走进一间破屋子。周明说:“你是什么人?你一定不平常,不要隐瞒我。”那人说:“我叫毛明山,曾经在王司马部下当过兵,今天抑制不住怀念故主之情!”周明与他一起流泪,后又去江子云处,商议怎样收葬王司马的头颅。江子云,过去曾经和周明一起读书,是钱公的将领。恰逢中秋竞渡,游人纷杂。江子云戴上红笠,握着刀,带十几个人,登上城头游戏。到悬挂头颅的地方,问守卫的士兵说:“这是谁的头?”士卒回答是王司马的。江子云假装愤怒地说:“嘻!这是我痛恨的人,他也有今天啊!”拔刀砍过去,绳子断了,头颅掉到地上。周明和毛明山已经预先站在城下。恰好这时候,龙舟喧闹得厉害,没有人掉头看望别处,周明用身体遮住明山,明山拾起头颅,混在同伴中离去。周明得到头后,摆在书房里祭祀,已经十二年了,而家里没有人知道。到这时陆春明才把头埋葬了。
    从前李固死的时候,汝南的郭亮提章钺,到朝廷上书,请求为李固收尸。栾布在彭越的头颅下奏报事情,祭拜哭泣。他们都是死者的门生故吏,所以冒死而不顾。周明之于王司马,没有这样的关系。只是同情他的忠义,于是不惜触犯当时的法律禁令,更是贤德难得。
    当初,周明读书的时候,有学生控告他的老师,老师受屈未能伸冤。周明到孔庙,击鼓痛哭,最终为老师伸冤后才罢休。从前归震川(归有光)叙述唐钦尧为同学案件的争论(注:参见《抚川府学训导唐君墓志铭》),认为如果生在两汉时,凭这一件事就可以闻名于世了。而从周明的角度来说,自己做的不过是平常小事罢了,只遗憾这些事迹没有像司马迁一样的史家来采集。
    民间多流传周明的姓名,人们用“侠”称誉他,把他当作异人。唉!周明又有什么异于别人的地方呢?周明不过是一个布衣诸生,又与天下大事有什么相关?但他性格豪爽(充满正义),行侠义之事,这才是他成为异人(人们把他当作异人)的原因。

《陆周明墓志铭》    

猜你喜欢

  • 秉文攀人

    指赵秉文攀连友人事。赵秉文(1159-1232年),金磁州滏(f府)阳(今河北磁县)人,字周臣,金世宗大定年间进士。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赵秉文应召入朝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他给朝廷上书论述宰相胥持国应当罢免,宗室完颜守贞可被提拔重用。金章宗召见并询问赵秉文,赵说

  • 兼官

    官制用语。本官外又任他官者。唐代以一职事又任另一职事者谓兼官,以职事官品低散位一阶者亦为兼官,高宗咸亨二年(671)改为守。宋代又称宪衔,为加官,武臣及宗室许带御史大夫、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通事舍人、内殿崇班以上,初除加兼御史大夫;宗室副率以上,初授军

  • 姜汉

    【生卒】:?—1510 【介绍】: 明榆林卫人,字大容。弘治中嗣世职为本卫指挥使,进都指挥佥事,充延绥游击将军。正德初援救宣府、大同有功,四年,擢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安化王寘鐇谋反,邀汉赴宴,被杀。 【姜汉作品 ==>】 

  • 加斗寨

    即今山西广灵县东加斗乡。《清一统志·大同府》:加斗寨“在广灵县东南十五里。一名留老寨。亦名留老疃。明洪武间筑,周一里有奇,高二丈五尺,濠深二丈”。

  • 康履

    【生卒】:?——1129初为康王府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及即位,作威作福,专横霸道,踞坐跣足,凌辱诸将。扬州失守后,与五六宦官从高宗南逃,路过吴江,竟以射鸭为乐。抵杭州,江下观潮,与宦官供帐遮道。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之乱,为苗傅所杀。傅被杀,赠履官,谥荣节。【生卒】:?—1129宋人。初为康王府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高宗即位,恃宠用事,妄作威福,凌忽诸将。迁内侍省押班、金州观察使。扬

  • 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道老境就要来到。 形容人心情舒畅,忘却衰老。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南史.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

  • 读音:Yì【综】 源出不详。山西平陆有此姓(298)。现行罕见姓氏。广东之吴川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吴川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 疑此与“翊” 同。)

  • 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所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唐诗纪事》卷六:“审言卒,李峤已下请加命,时武平一为表云:……”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维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月日,考功员外郎宋之问,谨以清酌之奠,敬祭于故修文馆学士杜君之灵。……缑氏山兮山

  • 马世龙

    ?—1634明朝将领。字基元。宁夏人。回族。初以武举任宣府游击,官至永平副总兵。孙承宗奇其才,擢山海关总兵。崇祯三年(1630),进左都督。以金兵陷遵化、永平、迁安、滦州,会师收复之。论功,加封太子太保,荫本卫千户。六年(1633),击败犯宁夏之蒙古河套诸部。七年七月又败河套部于枣园堡。卒于官。年四十余。赠太子太傅,世袭锦衣佥事。

  • 参知政事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始以尚书左丞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其后,非三省长官而加此衔者为宰相。宋太祖乾德二年(964),置为副宰相,辅助宰相处理政事。开宝六年(973),患宰相赵普专权,始命赴都堂与宰相同议公事,并与宰相轮日知印押班。太宗至道二年(996),罢知印押班,非议军国政事不得升都堂。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以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复置